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凤凰网原创文学频道(8月21-31,9月和10月)稿费发布明细

  • 小雅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4229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3/3/13 15:33:50
  • 来自:江西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祁阳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    凤凰网原创文学频道(8月21-31,9月和10月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稿费发布明细

 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 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 

  □羊城晚报记者 梁爽



比照《收获》改变转载费标准不切实际

羊城晚报:过去原创文学期刊和文学选刊并肩作战,为何现在会出现您所说的“同室操戈”情况?这是否反映了文学选刊和原创文学期刊的经济利益分配不合理?

杜卫东:首先,我要澄清一点,我在接受《华商晨报》采访时所说的“同室操戈”并非是文学选刊和原创文学期刊之间的普遍现象。事实上,我们和绝大多数原创文学期刊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。

坦率地说,“文学选刊和原创文学期刊的经济利益分配不合理”是个“伪命题”。其实,现在所有文学期刊(包括原创期刊和选刊)都面临生存困境。这是社会变化的结果,是新媒体冲击的结果,是消费主义侵蚀的结果。《小说选刊》月发行量最高的时候达到140万份,那时原创文学期刊的发行数没有因为《小说选刊》发行量高而降下来;同样,《小说选刊》发行量从140万册降到不足几万册时,原创文学期刊的发行量也在大幅度萎缩,并没有因为选刊大幅度降数而印数上涨。这说明选刊和原创文学期刊不仅不是对手,而是荣辱与共的伙伴。因此,我们要共度时艰,在探索中寻求文学的破冰之旅,推动文学再次繁荣。过去是这样,现在更是如此。

羊城晚报:程永新说“(文学选刊)付给(原创文学期刊)编辑的250元不够他们买眼药水”,对此您有什么回应?

杜卫东:原创文学期刊的编辑们为中国当代的文学发展呕心沥血,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,对他们的付出,我们始终心怀敬意。

羊城晚报:转载原创刊物的费用是否应该提高?

杜卫东:《小说选刊》是中国作协旗下唯一一家自收自支的局级事业单位,不但刊物的所有运营成本,比如纸张费、印刷费、运费、稿费、办公费、物业费、税金等都要靠刊物的赢利支付,其他,比如员工工资、奖金、房补、五险一金等也要由刊物自行解决,国家无一分钱拨款。2006年改版之初,选刊的印数降至谷底,经济状况十分窘迫,那时候我们编辑的工资只有2000多元。而据我们了解,《收获》是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,光是用于稿费支出的专项文化基金每年就有100万元,面对这样一个基本事实,要求选刊比照《收获》改变稿费和转载费支付标准,是不切实际的。

《小说选刊》即使在经济十分窘迫的情况下,也按照每千字40元的标准支付了稿费,经济条件有所好转后已把稿费标准提高到每千字50元,转载费也由每篇200元提高到1000元、800元、500元、200元等不同标准支付,《小说选刊》的经济状况进一步好转后,我们还会提高这个标准。

《收获》主张选刊向作家支付较高的稿费,主观上是为作家谋取利益,我们非常赞赏,但是如果这个标准成了完全自收自支,没有国家财政拨款的选刊的“不能承受之重”,选刊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影响或制约,许多通过选刊这个平台得以进一步扩大影响的作家,其实际利益也会受到伤害,最终对作家是不利的。

羊城晚报:程永新先生称,转载杨争光一部中篇小说时“《小说选刊》连选自什么刊物都不标示”。对此,您有何回应?

杜卫东:哈哈,看来程永新先生不看《小说选刊》,因为《小说选刊》自创刊以来,都是在目录页的显著位置标明所选作品出处的。30年间,无一次遗漏。

选刊“同质化”

未免夸大其词

羊城晚报:我国文摘类期刊空前繁荣,但同质化趋势明显,而且有些不规范操作,甚至有侵权现象。对此您有什么看法?

杜卫东:说文摘类期刊“空前繁荣”,我不知道您的具体所指,但如果回到文学期刊来说的话,这个说法不够准确。其实,跟原创文学期刊一样,文学选刊也生存艰难,有的甚至举步维艰。具体到《小说选刊》,自2006年改版以来,我们的发行数是一直在稳步上涨,但为了做到这一点,我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。

说选刊同质化趋向明显,这与实际情况不符,在多年磨合中,各文学选刊已经探索出了自己的生存之道,稳定了自己的办刊理念,也避免了同质化的问题。比如,《小说选刊》和《小说月报》是目前中国影响较大的两本文学选刊,但《小说月报》更关注作品的可读性,市场占有率是最高的;我们则比较偏重于作品的艺术表达,因此,两者不仅没有冲突,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互补。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阅两本刊物,二者的重稿率一年比一年低,说同质化趋向明显未免夸大其词。

选刊为推出新人精品发挥作用

羊城晚报:《小说选刊》现在面对的主要困难与压力是什么?程永新先生说“这个市场也许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文学期刊,这个社会也许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文学”,您是否认同?

杜卫东:说到选刊的主要困难和压力,我和程永新先生的感觉恐怕没有什么两样,但是我相信,无论社会怎样演进,都离不开文学的滋养,换句话说就是,一个民族,不管他的经济怎样发展,如果失去了文学的支撑,这个民族必然是没有魂魄的民族,也必然是没有明天的民族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我和程永新先生一样,为目前中国文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而忧虑。但这绝不是我们削弱乃至否定文学存在的理由,恰恰相反,这更应成为我们加强文学建设的重要根源和动力。

羊城晚报:文学选刊是新时期的历史遗产,它为推动文学发展起过好的作用。现在,人们是否还需要文学选刊?未来,文学选刊的生存空间在哪儿?杜卫东:文学选刊并不是“新时期的历史遗产”,如果说它曾为推动中国文学发展起过好的作用,那么这种作用在时下更需要得到彰显。毋庸讳言,现在一些省级原创文学期刊发行不过几千册,而有影响的几本选刊总发行量应该在八十万册上下。有多少篇默默无闻的小说通过选刊这个平台为人所知?又有多少位没有名气的作家通过选刊这个平台声名鹊起?选刊在推出新人和精品上发挥的作用正日益彰显。

选刊不仅辐射力强、传播渠道快捷,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,更为很多影视公司和著名导演所关注。仅以《小说选刊》为例,近年来它刊发的中篇小说就有相当数量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,进一步提升了文学的影响力和作家的知名度。

至于说到《小说选刊》未来的生存空间,我在回答《华商晨报》记者提问时已经谈到,比方说,《人民文学》曾经发行过100多万册,很多地方甚至要限量订阅,现在不足10万册;《小说选刊》也发行过100多万册,但在2006年改版前,也远低于10万册。文学要获得新的发展,必须寻求新的表达方式,与大众的生活建立有效的联接。这包括两方面:一是在传播方式上,探索文学期刊电子化和数字化的路径;二是在作品的内容上,更加贴近时代,贴近生活,贴近读者。这样才能以新的方式为新时代的读者所接受,这也是《小说选刊》改版以来一直努力探索并认真践行的。

  
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,不再提供回复功能,请勿尝试回复!!